文化与传媒学院专升本学生“读书与治学”系列讲座之六——享受语言游戏兼及读书的心境与悟性

发布者:学术动态管理员责任编辑:发布时间:2015-11-09浏览次数:441

 

2015116下午,文化与传媒学院在东区教学楼507教室为201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学生举办了“读书与治学”系列讲座第六场,讲座由文化与传媒学院副院长陈尚达教授主讲,由辅导员费蓉老师主持。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享受语言游戏——兼及读书的心境与悟性”。陈尚达向学生推荐了几篇(部)阅读文献,并提出“语言是什么”、“如何理解语言游戏”、“为什么说读书是关于语言游戏的解构与建构活动”等问题。他从一副绝妙对联和名人的一次巧妙答语两个具体案例说起,让大家感受语言艺术中的生活形式和思想情趣,一种极为鲜明的语言游戏意味;由此拈出张祥龙教授指出的“从不可说到诗意之说”的语言艺术话题,和余英时先生提及的“游于艺”与“心与道合”思想主张。

谈及对如棋弈般变动不居的语言游戏理解,他转述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诸多重要发现,包括语言游戏存在于生活形式中,“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形式”;语言像游戏一样引人入胜,但要严格遵守规则;语言游戏富于变化,但是具有“家族相似性”。他还述及我国当下母语教育缺陷,在于去个性化和失趣味性,包括关注指定教材的学习方式,导致知识视野的狭窄和学习内容的单一;一味接受老师的讲授,导致学习内容的同质化和创新能力弱化;过度习题训练不是培养思维智慧,而是增强思维的条件反射能力。

人活在此世,其实就是活在语言中;读书即读人,由进入他人的思想世界而扩展自己的生命世界。陈尚达认为,读书并非仅仅依据语境和他者寻求思想交流,而是要将处境、心境和语境有机结合起来,从事建基于融通的语言游戏审美场的自由合理的符号游戏。他提到郑板桥的“三竹”说,眼中、胸中与手中之竹同中有异,涉及物、意、形三者的主客融合与趣味转换;体会苏轼作品中的优美语境和旷达心境,将其与贬谪处境联系起来,就能感悟出个体心性修炼与自我超越的道德境界;在此基础上他引用孔子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绝四”主张,对朱自清《背影》中作者看到父亲攀爬月台为其买橘子而感动流泪细节作出多种可能性解读,提醒同学们文本阐释要告别单一性而强调流变性,要读出鲜明的自我感。他引用《论语学而》开篇三句话,孔子眼中的学习,是日本佐藤学教授指出的形成知识、形成朋友和形成自我的对话性实践,指向求知、交友与克己三乐。人是在和他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自我的智慧建构与德性提升,这种心灵敞开和生命敞亮的过程,就是自我挑战与智慧迭生的过程,指涉人富有情趣的诗性生存。读书因此要实现以下三个转变:从教材拓展开来,从读书转向读人;谋求自我思维真实,从接受转向怀疑;勤做读书笔记,从复制转向改写。他提到梅耶教授的“意义学习模式”,知识学习要注重选择,学会重组,主动整合;要能够超越课本,大胆怀疑并深入思辨。

互动中,他耐心解答了东区学生到本部图书馆借还图书、毕业实习和考研准备等问题。他希望大家在东区读书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不要狭隘地理解环境,不要功利地对待读书;有考研的志向与目标很好,但一定要理性选择报考学校,科学制定读书计划,并不折不扣地付诸行动;在读书中注意比较,发现丰富性、关联性和趣味性;阅读专业著作的同时,要将读书和读人结合起来,注意阅读专业著作的参考文献和作者的其它文献,将专业领域的重要学科文献和所报考学校专业导师的研究文献一并关注;做读书问学的有心人,享受语言游戏过程,提升自我心性修养。

                                                         (文图/费蓉     审核/马启俊)

XML 地图